500元/小时
300元/小时
200元/小时
- TA治疗理论—主要概念
- 类型:心理疗法 发布时间:2013/2/13 浏览:4926
一、人性观/反决定论
1.人们有能力超越旧有的习惯模式,并选择新的目标与行为:-他强调「人」是自己的主人,他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未来。
2.但这并非意味着人们可以摆脱社会力量的影响,也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完全由自己来做生活中的关键性决定。因为人们受到生活中重要他人的期望与要求的影响,尤其在人生中最依赖他人的时期所做的早期决定。但是决定可以重新加以检查与挑战,如果早期决定并不适当,就应再作新的决定。而沟通分析的目的即在使人类有选择的自由、随意改变的自由,但这些大部份在我们儿童时代即已丧失。但可惜在人生中第一样要学的事情,就是做别人叫他做的事,而第一个支配他的人是他的父母。
二、自我状态
根据柏恩的定义,所谓的自我状态就是:「一种思想和感觉的系统,而这一系统又可以激励另一种相关的行为型态。」而自我状态就是人格结构。每一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成人、儿童。(略)
三、早年决定
早年决定是指「一个人在幼年时为自己的生存所做成的结论。早年决定是个人生活脚本的基础,与情绪性经验有很大的关联。」伯恩用一迭铜板来说明发展的现象,如果我们将一些铜板整整齐齐的一个一个往上迭,就能一直迭起许多铜板。但是,如果底部有个铜板歪了,那么上面的一些铜板也必需放歪以维持平衡,如此一来所排成的就不是直直的一迭铜板了。早年决定也是如此,它们持续影响后来生活中所做的决定。高登夫妇将那些影响孩子们较早的早年决定归纳如下:
(一)不要存在
(二)不要做你自己(的性别)
(三)不要做小孩
(四)不要长大
(五)不要成功
(六)不要做
(七)不要变得重要
(八)不要有归属感
(九)不要亲密
(十)不正常或不健康
(十一)不要感觉
(十二)不要思考
当然,这些早年决定是从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归纳摘要出来的,它们很少是直接经由口语传递,而是孩子自己由父母的行为态度中所做出的结论;它们也代表孩子们多年来于不同情境中经常经验到的事,另有少数例子则是因单次创伤经验形成的。而TA治疗历程的重点便是在提高当事人对「早年决定」的觉察,特别是那些导致目前困扰的早年决定!
四、安抚
伯恩强调人类是社会性的,需要依赖与他人接触。所以接下来介绍几个和人际相处有关的观念,首先介绍的是「安抚」。
安抚是「每一项承认或肯定某人存在的行为」,因此它可被定义为「社会性认可的单位」(Berne,1973)。人之所以需要接触社会乃是因为从出生到成年这段期间,人的生理、心理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刺激(刺激饥渴,1973)。这种饥渴的满足可视为对生存及心理健康的生物需求,也就是「安抚」。
兹介绍一些与此概念有关之实验研究:
(一)史匹兹(Spitz,1945)观察一些出生三个月即被母亲送到寄机构的婴孩发现,虽然这些孩子们得到丰富的食物、妥善的照顾,但他们的社交行为却程现负面的成长,生病,甚至死亡。因为在婴儿时期,是很需要安抚的,然而他们的社交刺激饥渴都没有获得满足。
(二)哈洛(Harlow,1959)以恒河猴所做的实验证明了史匹兹理论,哈洛让幼猴们一出生即离开母猴,并且将牠们分成三组:
一组是给牠们一个替代的「铁丝妈妈」;
一组是给牠们替代的「布妈妈」;
另一组则将之完全隔离。
十二个月以后,将牠们与那些循正长方式长大的小猴子放在一起,结果被隔离长大的猴子充满了惊惶和冷淡。长达十二个月没有刺激与接触,使得这些猴子没有办法恢复正常。显然的,有又冷又硬的铁丝妈妈比完全没有与妈妈接触来得好!因此也说明了安抚的一个观点,「正面的安抚是最好的,但若不可得,则负面的安抚比完全没有安抚好。」
(三)艾瑞克森 (Erikson) 的人格发展观点也认为:对婴儿说,在出生第一年便从与环境的关系中得到基本的安全感或信心是很的,如此,儿童才会保有活泼、充满好奇及信任他人的美好特质。如果信任中带有疑虑或是根本不信任,将造成儿童难以与人接触、感觉绝望、拒绝进食或以「自闭」隔离自我的行为。安抚除了包括「正面」与「负面」的表现方式,还可分为「有条件」与「无条件」的安抚。其中,有条件的安抚主要是指「针对个人所做的事」予以回应;无条件的安抚则指「针对个人本身」予以响应。
另外,史坦纳提出了「安抚经济学」(stroke economy,1971)的概念:认为「安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需求,若得不到满足,人甚至会活不下去,故它也可以用来控制或压抑他人。」也就是说,如果你欺骗某人,使他相信你付出的安抚─特别是正面的安抚─并不是免费的,而是像钱财一样有限,那么你便可以讨价还价,并定下一些规则来左右他人的行为。我们可从一些商品销售法则得到有力例证,如「亲爱的女士们:
如果您使用了我们生产的洗发精,您乌黑亮丽的秀发将使您在众多对手中脱颖而出!」。其实,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我们不加思索地以不同的安抚经济学规则与人相处,并将安抚视为金钱一般地计算着。
五、苦难经验
历经游戏后产生的不愉快感觉。这些感觉是我们与父母相处时常体验到的、它是我们在孩提时表现某些行为时所得到的(透过我们得到的抚慰)。如同游戏一样,苦难经验支持着早年决定,是生活脚本基本的部份。借着选择情境以支持不愉快和令人讨厌的感觉,例如有一位女士为了生存,得到「不要亲近」的训谕,并且决定不要亲近任何人,他可能会去累积愤怒、不舒服的感觉,去证明他为什么要与别人保持距离;最后如果他收集到了足够多的恶劣感觉,他就能证明自己终究是对的:亲近别人是危险的。
六、重做决定
再决定学派的高登二氏都强调:即使早年的决定已经做成,并不意味着不能更改;既然我们以前能做成指引生活的决定,现在也可以同样做成适当的、允许我们重新体验生活的新决定。在与当事人一起重新做决定的过程中,治疗者会要求对方回到做成这些决定的幼年情境,然后从自我的儿童状态,帮助对方重新做决定。
重新做决定的历程事一个起点,而非终点。一旦当事人经由成功的幻想之后,经验到重新做决定,他们及治疗者就可以设计一些实验,去演练他们的新行为以强化他们决定。
七、心理地位(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