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报价
专家咨询师
500元/小时
500元/小时
资深咨询师
300元/小时
300元/小时
心理咨询师
200元/小时
200元/小时
- 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
- 类型:文化与心理 发布时间:2013/2/21 浏览:2026
人类文化学家认为,文化是人类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我们所能想象的一切被创造的事物,反映着人类的心理结构,体现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一部文化史就是一部人类活动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的心理活动史。
人的心理活动是和人类一同出现的,有了人的心理活动,就有了探索其奥秘的心理学思想。中国心理学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大约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虽然这种心理学思想在当初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与理论概括,但却积淀在文字、图画、音乐、舞蹈和各种历史文献中。
中国的学术界普遍认为,《周易》是中国的各种学术思想之源。《周易》中的八卦是中国古人对宇宙万物进行哲学层次上的抽象后所概括出来的符号,而八卦中的阴(--)、阳(—)是基本的两个符号要素。《易经》中所蕴含的阴阳观念,对中国心理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即采用阴阳观念对人的气质加以分类。《灵枢.通天论》认为由于个人所具备的阳性特点与阴性特点各不相同 ,人格可分为五种类型,即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平和之人。太阴之人,其特点为“多阴无阳”,这样的人阴有余而阳不足。《灵枢.通天论》说:“不务于时,动而后人”、“心抑而不发”。少阴之人,其特点为“多阴少阳”,这样的人阴气多而阳气少,但处于“重阴必阳”的阴阳转化之中,阴气渐衰而阳气渐盛。《灵枢.通天论》说:“劳心,有才”、“多忧劳于事”。太阳之人,其特点为“多阳无阴”,这样的人阳有余而阴不足。《灵枢.通天论》说:“疾心,多虑,肌肌然”,“有始无终”。少阳之人,其特点为“多阳少阴”,这样的人阳气多而阴气少,但处于“重阳必阴”的阴阳转化之中,阳气渐衰而阴气渐盛,阳收而阴长。《灵枢.通天论》说:“谛好自贵”、“严严然,敦敦然”。阴阳平和之人,其特点是“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这种人阴阳平和,血脉和顺。《灵枢.通天论》说:“婉然从物,兀兀然与时变。”这种阴阳观念不仅贯穿于人格气质分型的指导思想中,而且贯穿于中医心理学的始终,是中医认识心理现象、分析心理过程、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五行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唯物辩证哲学思想。这种用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归类事物的基本属性的思想也同样可用于人格气质的分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将人格分为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和水形之人五种类型。木性条达,木形之人性情温和正直,待人和善。《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木形之人“有才,好劳心”,“多忧劳于事”。火性炎上,火形之人性情急躁,灵活善变,心直口快。《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火形之人“有气轻财”、“见事明”、“急心”。土爰稼穑,土形之人为人随和,办事稳妥,有心计。《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土形之人,“安心,好利人”。金性从革,金形之人为人公正,性情刚强严正果敢。《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金形之人“急心静悍”。水性润下,水形之人思想深刻,但性格怪异,难以捉摸。《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水形之人“善欺饴人”。
现代心理学认为,认识心理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自觉而能动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过程。我国古代把认识过程划分为知与虑,即感知与思维两个阶段,就是从《洪范》篇开始的。北宋王安石在他的《洪范传》论述了五事。他说:“五事以思为主,……恭其貌,顺其言,然后可以学而至于哲,即哲矣,然后能听成谋,能谋矣,然后可以思而至于圣。”关于感知觉战国时期的荀况也有论述,他在《荀子.正名》中说:“然则何缘而以同异?曰:缘天官,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同。”这是说事物的异同是由感觉器官来辨别的。他接着说:“形、体、色、理,以目异。声、音、清、浊、调、竽、奇声,以耳异。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香、臭、芬、郁、腥、臊、洒、酸、奇臭,以鼻异。疾、养、沧、热、滑、铍、轻、重,以形体异。”这是说形、体等是用眼睛分辨它们的不同,声、音等是用耳朵分辨它们的不同,甜、苦等是用嘴分辨它们的不同,香、臭等是用鼻子分辨它们的不同,痛、痒则是用身体分辨它们的不同。
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态度体验,充满着情感色彩,如喜爱、信赖、崇敬、憎恨、欢乐、忧愁、沮丧等。这种认识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心理,在《左传》中已有记载。《左昭二十五年》记载:“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宜类,以制六志。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喜生于好,怒生于恶……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这段话明确指出了人的情感是在外物的影响下产生的,人的六种情感是感受六气的结果。所谓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同时这里还对人的情感作了简明的分类,基本概括了情绪和情感的基本形式。喜、怒、哀、乐属于情绪,好、恶属于情感。荀子把人的自然情绪称为“天情”。他在《天论》中说:“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夫是谓之天情。”但人的自然情绪必须有节制,如果放纵自然情绪就会自取灭亡。他还提到心对性情的调节作用,《荀子·正名》中说:“说、固、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心异。”
心理过程总是在具体的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因此总是带着个人的特殊性。人与人之间在心理的风格和面貌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个性心理。心理学普遍认为,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的核心特征,从本质上表现着人的个性特征。《尚书·皋陶谟》篇中提出了所谓“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原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把个性划分为九种类型,即一类人是宽宏大量而又能严肃敬谨;二类人是性格温柔而又能坚持主见;三类人是行为谦逊而又能庄重自尊;四类人是具有才干而又能谨慎认真;五类人是柔顺虚心而又能刚毅果敢;六类人是正直不阿而又能态度温和;七类人是大处着眼而又能小处着手;八类人是性格刚正而又不鲁莽从事;九类人是坚强勇敢而又诚实善良。这一性格分类对后世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论语》中也有许多关于个性心理问题的记述。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每个人的素质基本相似,其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别主要是由于习染造成的。他对弟子们在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的分析也涉及到了个性心理特征的几个方面。如《论语*先进》中记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 ……闵子侍侧, 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高柴愚直,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卤莽。这都是关于气质、性格的分析。
除了上述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记述以外,传统文化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病理心理思想。《左传》首先论及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的密切关系。《左昭元年》说:“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兹心不爽,而昏乱百变。”这说明生理状态会影响心理状态。对此孔颖达解释说:“形之与神,相随而有。形以神为主,神以形为宅。形强则神强,形弱则神弱,神常随形而盛衰也。即露其体,则神识亦弱,致使此心不明,照察失宣而昏乱百事之节度也。”一个人如果工作没有节奏,生活没有规律,就会导致气滞不散,气滞不散则导致饮食不消,形体瘦弱,心神不能清爽明白,做起事来昏头昏脑。《左昭二十年》又云:“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和”即和谐。一个人要保持心理健康,必须注意调剂生活,要劳逸结合,不能久劳久逸。如《左昭元年》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今无乃壹之,则生疾矣。”对此孔颖达也有解释:“凡人形神有限,不可久用。神久用则竭,形大劳则疲,不可久劳也。神不用则钝,形不用则痿,不可久逸也。固当劳逸更递,以宣散其气。朝以听政,久则疲,疲则易之以访问。访问久则倦,倦则易之以修令。修令久则怠,怠则易之以安身。安身久则滞,滞则易之以听政。以后事改前心,则亦所以散其气也。”一个人工作和休息要按规定的时间,做事时要依次轮替,以消除疲劳。否则形体就会产生疾病。《吕氏春秋.尽数》记载:“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风大霖大露七者动情,则生害矣。”《汉书.东方朔传》:“臣闻乐太甚则阳溢,哀太甚则阴损。阴阳变动则心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及。”这是说喜怒哀乐思虑忧恐过度,就会损伤阴阳气血,阴阳气血虚损,邪气则易侵犯形体。
综上所述,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虽然没有形成“心理学”这样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许多历史文献典籍和思想家遗留下的著作中,却有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的记载。从对心理现象的认识、分析,对心理状况的调节,到对心理疾病的治疗,都有详尽的论述。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医心理学形成的基础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人的心理活动是和人类一同出现的,有了人的心理活动,就有了探索其奥秘的心理学思想。中国心理学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大约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虽然这种心理学思想在当初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与理论概括,但却积淀在文字、图画、音乐、舞蹈和各种历史文献中。
中国的学术界普遍认为,《周易》是中国的各种学术思想之源。《周易》中的八卦是中国古人对宇宙万物进行哲学层次上的抽象后所概括出来的符号,而八卦中的阴(--)、阳(—)是基本的两个符号要素。《易经》中所蕴含的阴阳观念,对中国心理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即采用阴阳观念对人的气质加以分类。《灵枢.通天论》认为由于个人所具备的阳性特点与阴性特点各不相同 ,人格可分为五种类型,即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平和之人。太阴之人,其特点为“多阴无阳”,这样的人阴有余而阳不足。《灵枢.通天论》说:“不务于时,动而后人”、“心抑而不发”。少阴之人,其特点为“多阴少阳”,这样的人阴气多而阳气少,但处于“重阴必阳”的阴阳转化之中,阴气渐衰而阳气渐盛。《灵枢.通天论》说:“劳心,有才”、“多忧劳于事”。太阳之人,其特点为“多阳无阴”,这样的人阳有余而阴不足。《灵枢.通天论》说:“疾心,多虑,肌肌然”,“有始无终”。少阳之人,其特点为“多阳少阴”,这样的人阳气多而阴气少,但处于“重阳必阴”的阴阳转化之中,阳气渐衰而阴气渐盛,阳收而阴长。《灵枢.通天论》说:“谛好自贵”、“严严然,敦敦然”。阴阳平和之人,其特点是“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这种人阴阳平和,血脉和顺。《灵枢.通天论》说:“婉然从物,兀兀然与时变。”这种阴阳观念不仅贯穿于人格气质分型的指导思想中,而且贯穿于中医心理学的始终,是中医认识心理现象、分析心理过程、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五行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唯物辩证哲学思想。这种用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归类事物的基本属性的思想也同样可用于人格气质的分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将人格分为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和水形之人五种类型。木性条达,木形之人性情温和正直,待人和善。《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木形之人“有才,好劳心”,“多忧劳于事”。火性炎上,火形之人性情急躁,灵活善变,心直口快。《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火形之人“有气轻财”、“见事明”、“急心”。土爰稼穑,土形之人为人随和,办事稳妥,有心计。《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土形之人,“安心,好利人”。金性从革,金形之人为人公正,性情刚强严正果敢。《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金形之人“急心静悍”。水性润下,水形之人思想深刻,但性格怪异,难以捉摸。《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水形之人“善欺饴人”。
现代心理学认为,认识心理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自觉而能动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过程。我国古代把认识过程划分为知与虑,即感知与思维两个阶段,就是从《洪范》篇开始的。北宋王安石在他的《洪范传》论述了五事。他说:“五事以思为主,……恭其貌,顺其言,然后可以学而至于哲,即哲矣,然后能听成谋,能谋矣,然后可以思而至于圣。”关于感知觉战国时期的荀况也有论述,他在《荀子.正名》中说:“然则何缘而以同异?曰:缘天官,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同。”这是说事物的异同是由感觉器官来辨别的。他接着说:“形、体、色、理,以目异。声、音、清、浊、调、竽、奇声,以耳异。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香、臭、芬、郁、腥、臊、洒、酸、奇臭,以鼻异。疾、养、沧、热、滑、铍、轻、重,以形体异。”这是说形、体等是用眼睛分辨它们的不同,声、音等是用耳朵分辨它们的不同,甜、苦等是用嘴分辨它们的不同,香、臭等是用鼻子分辨它们的不同,痛、痒则是用身体分辨它们的不同。
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态度体验,充满着情感色彩,如喜爱、信赖、崇敬、憎恨、欢乐、忧愁、沮丧等。这种认识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心理,在《左传》中已有记载。《左昭二十五年》记载:“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宜类,以制六志。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喜生于好,怒生于恶……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这段话明确指出了人的情感是在外物的影响下产生的,人的六种情感是感受六气的结果。所谓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同时这里还对人的情感作了简明的分类,基本概括了情绪和情感的基本形式。喜、怒、哀、乐属于情绪,好、恶属于情感。荀子把人的自然情绪称为“天情”。他在《天论》中说:“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夫是谓之天情。”但人的自然情绪必须有节制,如果放纵自然情绪就会自取灭亡。他还提到心对性情的调节作用,《荀子·正名》中说:“说、固、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心异。”
心理过程总是在具体的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因此总是带着个人的特殊性。人与人之间在心理的风格和面貌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个性心理。心理学普遍认为,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的核心特征,从本质上表现着人的个性特征。《尚书·皋陶谟》篇中提出了所谓“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原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把个性划分为九种类型,即一类人是宽宏大量而又能严肃敬谨;二类人是性格温柔而又能坚持主见;三类人是行为谦逊而又能庄重自尊;四类人是具有才干而又能谨慎认真;五类人是柔顺虚心而又能刚毅果敢;六类人是正直不阿而又能态度温和;七类人是大处着眼而又能小处着手;八类人是性格刚正而又不鲁莽从事;九类人是坚强勇敢而又诚实善良。这一性格分类对后世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论语》中也有许多关于个性心理问题的记述。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每个人的素质基本相似,其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别主要是由于习染造成的。他对弟子们在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的分析也涉及到了个性心理特征的几个方面。如《论语*先进》中记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 ……闵子侍侧, 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高柴愚直,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卤莽。这都是关于气质、性格的分析。
除了上述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记述以外,传统文化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病理心理思想。《左传》首先论及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的密切关系。《左昭元年》说:“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兹心不爽,而昏乱百变。”这说明生理状态会影响心理状态。对此孔颖达解释说:“形之与神,相随而有。形以神为主,神以形为宅。形强则神强,形弱则神弱,神常随形而盛衰也。即露其体,则神识亦弱,致使此心不明,照察失宣而昏乱百事之节度也。”一个人如果工作没有节奏,生活没有规律,就会导致气滞不散,气滞不散则导致饮食不消,形体瘦弱,心神不能清爽明白,做起事来昏头昏脑。《左昭二十年》又云:“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和”即和谐。一个人要保持心理健康,必须注意调剂生活,要劳逸结合,不能久劳久逸。如《左昭元年》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今无乃壹之,则生疾矣。”对此孔颖达也有解释:“凡人形神有限,不可久用。神久用则竭,形大劳则疲,不可久劳也。神不用则钝,形不用则痿,不可久逸也。固当劳逸更递,以宣散其气。朝以听政,久则疲,疲则易之以访问。访问久则倦,倦则易之以修令。修令久则怠,怠则易之以安身。安身久则滞,滞则易之以听政。以后事改前心,则亦所以散其气也。”一个人工作和休息要按规定的时间,做事时要依次轮替,以消除疲劳。否则形体就会产生疾病。《吕氏春秋.尽数》记载:“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风大霖大露七者动情,则生害矣。”《汉书.东方朔传》:“臣闻乐太甚则阳溢,哀太甚则阴损。阴阳变动则心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及。”这是说喜怒哀乐思虑忧恐过度,就会损伤阴阳气血,阴阳气血虚损,邪气则易侵犯形体。
综上所述,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虽然没有形成“心理学”这样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许多历史文献典籍和思想家遗留下的著作中,却有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的记载。从对心理现象的认识、分析,对心理状况的调节,到对心理疾病的治疗,都有详尽的论述。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医心理学形成的基础和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