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元/小时
300元/小时
200元/小时
- 入世难-青少年适应不良心理现象分析㈠
- 类型:青少年心理 发布时间:2014/2/11 0:32:19 浏览:3759
“领导总瞧我不顺眼,我现在一见领导说话就紧张,感到压力很大”;
“我中专毕业快一年了,单位里的人际关系太复杂,人都戴着假面具”;
“我无法适应目前的工作状况,我真不想再待下去了”;
“走出校园后,每天伴随我的都是无穷的孤独与寂寞……”
……
几乎每一天,在心理咨询热线,都要接到类似上述内容的来电咨询,也几乎是每一天,都要收到带有上述疑惑困扰的来信。在这些人当中,尽管他们在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等方面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差异,但所有这些人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全都是刚刚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年轻人。
可以说,从校园生活转轨于社会生活,是人生的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对一个人而言,此时此刻是适应良好,还是适应不佳,是积极的适应,还是消极的适应,或此或彼,决定着两条命运迥然相异的人生轨迹。如果说婴儿的断乳及青春期的反抗,分别是人一生中所面临的两次心理危机,那么走入社会这一关,无疑算得上人生所面临的第三次心理危机了。
据说在每年的5月份,日本都有许多刚刚走入社会的青年自杀。这些青年大都是在寒假毕业后,刚刚进入公司工作没几个月,因忍受不了工作的艰苦和挫折而绝望的。这在日本称之为“新人5月病”。
我们的社会对青年人社会适应不良的这一现象,有关的研究、调查、统计及至报道,似乎还并不多见。但仅仅从咨询热线情况来看,每到当年的9月份过后,诉说刚刚走入社会带来的种种不适应情况的来电比例,就会显著的增加。
按照心理学的定义,适应系指个体为了在自己与所处的环境之间形成的一种更为和谐的关系。根据环境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个体作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或两者兼而有之的一个连续过程。另一方面,适应也是指一个适应良好的人说达到的和谐状态。
适应对于人的生存、发展的意义无疑是巨大的。没有适应,就谈不上生存,更谈不上生存的质量饿了。心理学家们曾为何为心理正常的标准争论不休,有的人提出了“平均模式”,认为符合绝大多数普通人心理状况的就是正常,可这样一划分,就把少数优秀超凡的人如爱因斯坦、张海迪划分了出去,还有的人提出了“超常模式”,认为只有达到马斯洛所说的那种已经自我实现的人,才能算的上是心理正常者,不过这种标准难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因为如此划分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都将沦为“心理不正常者”。争来争去,渐渐大家趋向了一致。他们从“适者生存”这个自然界最普通也最真实的道理之中受到启发,得出“适者心理正常”的结论;只要能适应社会,就算得上心理正常了。
在我们絮絮叨叨说了许多社会适应的伟意义之后,我们不禁又要问了:那么为什么许多青少年会产生社会适应不良的问题呢?也许从下面的种种事例中我们将有所启悟。
“入世难”,是当今许多青年人的共同感叹。之所以入世难,是因为青年们在入世之后,存在着一种巨大的不和谐,而进一步探究这种不和谐的内在原因,我们有会发现其实质乃是现实与理想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所致。
青少年这个年龄正是一个爱做梦的年龄,他们有一种天生的理想主义倾向,容易把未来的生活及外部的世界幻想得尽善尽美。而我们的教育,又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学生一天到晚生活在家庭与学校的“两点一线”上,他们缺乏接触、了解外部世界的机会;他们每天所学的,大都是些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有助于他们适应社会的社会知识,再加上我们的教育有意无意、多多少少有粉饰现实的趋向,这些都使得青少年在头脑里有着一副宛如世外桃源的美景,把未来想象得过于美好纯净。于是等到他们一旦踏入社会,马上就会发现“景象”全然不如自己所料。
A君,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了某省的机关工作。在他工作之前的想象之中,他是个不可多的人才,是一定会得到尊敬与重用的。他甚至想象着当他来到单位时,人们会怎样热情地接待他,领导一定会立即委以重任,大家也常会众星捧月似得围着他转。
然而想象中的一切都没有发生。A君到单位后并没有受到什么特殊的重视与欢迎,领导只是和他寒暄了一下,办公室里也没有因为他的到来而如同升起了一颗新的太阳,大家依旧忙碌着自己的事。这以后由于放不下架子,A君在单位里不断地碰着钉子,甚至遭到了冷遇。渐渐地,理想与现实不相吻合而发生的冲突使他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他开始每日在惆怅中度日。
B小姐,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公司。这位天真烂漫的女孩在学校上学的时候,就在心目中无数次地描述着未来的工作环境:领导和蔼可亲且又有水平,同事们真诚团结,友爱互助,大家工作顺心,生活开心。可刚到单位不久,就发现这里没什么人能让她看得惯的。比如谈吐庸俗不堪,喜欢拍马吹牛,为人虚伪刁滑,互相贬低拆台;领导不仅水平不高,还专横霸道,听不得半点不同的意见;另外还有随地吐痰、乱用别人的东西、把脚翘在桌子上等等……总之看哪儿哪儿就不顺眼,觉得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和以前想象的不一样。她老是感到心里憋得慌,好多次她都想到荒郊野外里大喊一句:“这世界怎么变成了这个样?”
这些社会适应不良的A君、B小姐们,正如同一本叫做《误投尘世》的书所说的那样:“他们所受的教育,全都是为了适应别的更幸运的年代的需要而设计的。”但是,我们目前所栖身的社会,首先是一种现实,然后才是理想。
看来,一切梦想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
小C从读小学起,就一直是班里的干部,初中时又是第一批入的团,接着上大学,当了学生会的干部,还入了党,最后直至被推荐上了研究生。所以小C的生活之路,顺利得就像是平平滑滑的溜冰场,可正因为太顺利了,所以稍有点挫折,就衍生出一幕悲剧来。
走入工作岗位没多久,一次由于对工作的生疏,他出了一点差错,遭到了领导的一番训斥。这事若放在别人身上,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可我们的小C,从小到大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的,此时此刻他好像觉得自己受到了灭顶的打击,在领导、同事之前难以再抬头了。因而感到前途一片暗淡。于是他竞选择了轻生之路。
像小C这样的人,在刚刚走入社会的青年中,为数并不算太少。虽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像小C那样“自取灭亡”,但是一蹶不振、心灰意冷的人大有人在。按心理学的术语来说,这些人的心理承受力都还太低。心理承受力与拳击比赛中的一个术语“抗打击力”非常相似。在拳坛的角逐中,那些抗打击力弱的选手,也同样容易遭致被击倒乃至被逐出拳击舞台的厄运。由此引发了我们这样的一番思考: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人的心理承受力的高低?为什么有的人虽然生活磨难接连不断,却难消其乐观向上的精神;而有的人,只要稍遇到一点儿挫折,就老根自己过不去,弄得堵心窝肺、腹绞肠断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也许很多,但又一点却不能少,既要有经历过种种挫折的体验。因为只有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困苦与挫折,人们才会在与困难做斗争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勇气与能力,并建立起再次迎接命运挑战的心理准备,才可能形成一种“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的泰然心境。而当今的许多青少年,在其成长期间大都受到了娇惯宠爱和过度保护,生活一帆风顺,使得他们所经历的困难与挫折太少太少,也就无从谈起战胜挫折的信心与经验了。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悖论:社会家庭在需要青少年早成熟的同时,又创造了许多他们无法尽早成熟的条件。
因此有必要向社会、学校、家庭大声疾呼:多给孩子来点“保护性吃苦”吧!
邵阳兰子心理咨询电话:0739-5291213
上一篇:入世难-青少年适应不良心理现象分析㈡ 下一篇:还是不比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