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元/小时
300元/小时
200元/小时
- 80后房奴:越控制越焦虑
- 类型:神经症 发布时间:2013/6/19 18:34:49 浏览:1739
越是变化多端的时代,越容易产生心理恐慌。我们总是下意识地采取行动来增强控制感,但却不一定奏效。这种时候,需要冷静、谨慎地判断,每一个行动都须评估它的有效性。如果现实困难超出了我们的能力控制范围,那么接受现实也不失为明智之举,最起码,我们还拥有健康、平静的心态。
“80后”抢着当房奴
小费是一个“80后”,和所有“80后”一样,他赶上了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上学要花钱了,大学毕业不包分配了,住房也商品经济了,什么都得靠自己去打拼。好容易大学毕业留在北京找到了一份工作,有了心仪的女友。两人准备结婚时,才发现人生更大的挑战在等着他们。一套房子意味着两个人不吃不喝15年攒下的钱,买不买?还是相信某些所谓专家所说,买房不如租房,年轻人应该先立业后安家,租房过日子?在又一次被房东限期一个月内搬走的严酷现实面前,小费咬着牙下了买房的决心。
2010年的北京房市就像过山车,价格一路猛涨,而且还供不应求,买房人得靠拼靠抢才能买上房子。小费实力有限,他很快放弃了买新房的念头,价格太贵了,光定金就得交20万,还不一定能摇上号。就算摇到号等开盘时没准开发商还会涨价,这太没谱了。于是他瞄准了二手房,面积小一点,总价低一点,这是积蓄不多的他们能够承受的。到了年底,由于担心优惠政策到期取消,二手房市场开始“高烧”不退,小费前后看了几套房,都因为出手太慢被别人抢走了。没办法,在又看了一套房子后,根本来不及多考虑,他就赶紧跟房主签了合同。当他终于办完过户手续拿到房本时,心里感慨万分,自己也变成房奴了,而且还是心甘情愿、争着抢着当上的。未来20年的贷款沉甸甸地压在心头,以后就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本来还想回老家热热闹闹办婚礼的,这下只能一切从简了,生孩子的事更是不敢想……他忽然迷茫了:“自己这么急着当房奴,到底对不对呢?”
恐慌心理与增强控制感
人类发展进化的历史,就是不断地与自然作斗争并征服自然的过程。无论在哪个阶段,人类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感到恐惧的,所以人们要去认识和研究它,希望能找到事物的某种规律,以便可以预测或者控制它。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对付对未来的恐慌而做的努力,希望能够增强对世界的控制感。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所采用的增强控制感的方式不同。西方文明源于狩猎的生产方式,由于野兽的行踪不定,而且可能异常凶猛,所以人们需要灵活快速移动,需要强健的体魄,需要锐利的武器,因此西方人更推崇冒险、勇猛和强壮。相对而言,东方文明属于农耕文化,人们更多地依赖土地和气候,他们习惯于在适宜的土地上定居,根据自然规律来种植和养殖,在这种生产方式中,智慧比勇敢更重要。
无论何种文化,当人们找到了可以增强控制感的方法时,生活应该是平静而满足的。然而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革与巨大变化,打破了这种平静。变化,意味着以往的经验和优势可能失去作用,也就意味着不可控。于是,心理恐慌开始出现并逐渐加强,接下来进一步增强控制感的行为开始出现。眼下最典型的企图增强控制感的行为有如下三种:
1.买房
房子作为居住的必需品当然很重要,但现在有房和没房的、有钱和没钱的,都急急地加入买房大军,显然是被房地产市场吓坏了。的确,看眼下这形势,能不被吓坏吗?房价节节攀升,地荒、房荒的谣言四起,经济适用房又轮不上。尽管租房子住负担比较轻,但是那种不稳定的、随时准备搬家的生活是不可能给人带来幸福感的。相比之下,尽管当房奴活得很辛苦,但还是相对可控的。所以,在面对一个无法预测、无法控制的现状时,想劝说人们理性置业是非常困难的。
2.择校
中国的父母算得上是世界上最辛苦的父母了。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们别无选择,必须要确保孩子未来生存得好一点。物质生活上还好说,即使发生了三聚氰胺事件,也还是可以买到放心的奶粉;但是教育就不一样了,这件事情上父母使不上多少劲儿,于是进一个好学校就成为全家的头等大事。为了上学,交高额择校费,花钱花时间上辅导班,在名校附近购所谓的“学区房”,这些看似疯狂的行为出发点只有一个,希望借此增加一点保险系数,从而增强对孩子未来的可控性。读者可能会问,人家美国人为什么就不这么恐慌呢?那是因为人家的父母并不那么想控制孩子的未来,但中国的父母做不到。
3.公务员考试
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每年的公务员考试一点也不为过,据说有一个热门职位的报名与录取的比率竟然达到了7000:1,可见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什么大学生们如此热衷于考公务员呢?想想十年前,人们最羡慕的是进外企、进科研院所,没有多少人喜欢去国家机关,而现在,经济危机已经令不少老牌企业倒闭,剩下还活着的企业日子也不好过,事业单位已进入体制改革阶段,相比之下,公务员工作的稳定性和福利保障更能给人带来控制感,因而成为学子们的择业首选。年轻人的择业倾向反映的是社会心态,谨慎保守成为主流,预示着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并不乐观。
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经济危机……我们现在的世界有太多令人恐慌的事物,于是每个人都像溺水者一样,拼命想抓住点什么来获得控制感与安全感,不管这种努力是否真的有效。
内控与外控
心理学家曾做过很多关于内控和外控的研究。所谓内外控,指的是一个人将控制权的重心放在哪里的问题。内控者更多地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掌控事情的结果,而外控者倾向于认为事情的结果更多受到环境的影响,自己的努力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大部分研究结果都证明,内控者更自信、更积极,更多采取主动的行动来改变现状,因而有更健康的心态。
也有相反的研究结果。曾有心理学家就美国的一次龙卷风灾难事件后人们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受灾人群的心理反应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内控型,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对眼下的情况采取点什么行动以尽快改变糟糕的现状,于是他们四处打听消息,尝试多种方法试图改善自己的处境;另一种为外控型,他们认为面临如此大的灾难,自己是无能为力的,只好接受现实,等待政府和专业人员来帮助自己摆脱困境,所以他们并不急于打听消息和采取行动。一段时间过后,研究人员发现内控型的人情绪上更焦虑,有更多的挫折感,甚至出现了一些躯体症状,而外控型的人则情绪较为稳定,对现状适应良好。研究者分析认为,在面临巨大的灾难或现实困难时,表面上看起来消极的接受现状的反应模式更有利于人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无效的积极主动反而会增加个体的焦虑恐惧,导致适应不良。
电影《2012》里,当年轻的喇嘛得知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时,向师傅求教是否应该下山去救家人,年长的喇嘛将车钥匙扔给弟子让其下山,自己不为所动。后来,当洪水汹涌而至时,老喇嘛安详地端坐在山顶,迎接这不可避免的灭顶之灾。灾难既然无法避免,那就接受它吧,谁又能保证上了诺亚方舟的人们都能活下来?!
身边也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书兰在北京,她的男朋友吉米在芝加哥,为了结婚,两个人总有一个要放弃自己熟悉的环境去跟对方会合。反复商量之后,两人决定还是书兰去美国更好。准备出国前,书兰陷入焦虑和恐慌之中,她担心自己到了美国不能适应那里的语言和生活环境,担心自己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担心自己出国后爸妈的生活没人照顾,甚至担心将来在国外万一有什么变故自己连退路都没有……她想得很痛苦,总感觉如果没有什么对策自己都不敢出国了。后来在专业辅导人员的帮助下她终于认识到,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未知与冒险,不要追求完全的控制感,要学会放松。学会适当的放弃控制,也许生活会给你一个惊喜。
邵阳兰子心理咨询电话:0739-5291213
上一篇:洁癖是一种内心焦虑症的表现 下一篇:英研究发现长时间照镜子会增加心理压力